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新型的水处理设备,可以埋入地表下,设备上方地表可作为绿化或其他用地,不占用地表面积,该设备全自动控制,*人员管理,无污泥回流,操作简单,维修方便,适用范围广,处理效果好。但是我们在使用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启动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时检查好电路,检查接线控制柜线路是否正确,电压及电流是否符合要求。
2、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水泵采用抗堵塞撕裂型潜污泵,其中两台水泵的控制由微机通过检测污水池中的液位来完成,当液位由低到高到达工作水位时启动工作泵,如液位继续上升到警戒水位时,关掉工作泵,启动风机时检查旋转方向是否正确,切忌反转。
3、当调节池的污水较少,液面低于水泵启动液位时,两台水泵都应停止工作,这时,为使污水设备内生物膜的正常生长,风机采用间歇启动,启动10分钟,停止半小时后自动运行。
4、沉淀池排泥控制,电磁阀气提排泥或用污泥泵提升排泥,排泥周期为8小时,排泥时间为8分钟。当气提时两台风机同时启动以保证气量的供给。
5、风机及水泵采用自动交替运行控制,交替切换时间4小时。
6、地埋式污水处理设备在微机柜上控制,按照设计编排工作程序一次完成。手动控制通过面板上按键开关,由人工控制潜污泵、风机等开启和关闭。
由于我国水污染问题严重,现在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已经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了。生活污水处理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对其进行加药,那么下面就教大家一些加药的方法。
1、加药是污水处理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加药量是否合理是决定处理后的水质好坏的关键。不同水质要求的加药量也是不同的。各种药品投加量都要根据来水的成分和浓度通过小样试验来确定。一般来讲,酸碱溶液的用量要能保证水的PH值达到6—9即可,破稳剂的用量约为处理量的5—15%,符合聚结剂的用量约为处理量0.5—1%,氧化剂的用量约为处理量的0.5—2%,符合速沉剂的用量约为处理量的1—2%。
2、各种处理剂都由氟塑料泵输送的,他们的投加量都是通过各自的玻璃转子流量计来计量,用进出口阀门来控制的。
3、各种水处理药剂的盛放位置、输送泵的位置和投放地点,以便给使用者提供方便,生活污水处理设备的的提升泵和加药泵都安装在泵房内。
近几年,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使用技术以及处理效果,在水处理行业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此该设备被广泛应用。污水处理设备以A/O工艺为主,将设备主体埋在地下,减少占地面积,运行经济,抗冲击浓度能力强,处理效率高,管理维修方便。那么,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如何工作的?
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污水流入固液分离室,水中的固体物被分离、贮存,迫使固液分离室的上层浮渣与底部固体物间的中间水,溢流至装有填料的缺氧滤床,进行固体物的去除、**物的分解和硝酸、亚硝酸的反硝化作用。之后流入载体流动室,在充有数毫米至数厘米的载体表面上付着大量生物膜的作用下,污水中的**物被进一步的分解至硝化,硝化液回流至固液分离室。处理水经移流部处设有防止载体流失的栅条而流入生物过滤室,通过底部堆积的载体由上往下过滤去除SS悬浮物。生物过滤室的反冲洗一日二次由小型鼓风机(2台组合或具有散气和反冲洗双出口的1台)自动完成。冲洗下来的含有悬浮物的反洗水通过气提装置返送至固液分离室。生物过滤室底部的出水,由汽提方式经计量装置送入消毒室消毒后排放。剩余的处理水通过计量箱侧面出口回流到载体流动室。
固液分离室、缺氧滤床及载体流动室的上部设有大容量的流入污水贮存空间即流量调整部,起到缓解高峰流量时流量过大而一时无法处理的作用。当无进水时,槽内水位降到低水位处,生物过滤室的来水经计量箱循环回流不排放;当有进水时,槽内水位上升,生物过滤室的来水经计量箱后计量、消毒排放,剩余的水循环回流至载体流动室。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含氮化合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已成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并引起各界的关注。经济有效地控制氨氮废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环境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氨氮废水的来源 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途径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自然来源和过程主要包括降水降尘、非市区径流和生物固氮等。
随着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含氮化合物的排放量急剧增加,已成为环境的主要污染源,并引起各界的关注。经济有效地控制氨氮废水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环境工作者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1、氨氮废水的来源
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途径主要包括自然过程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含氮物质进入水环境的自然来源和过程主要包括降水降尘、非市区径流和生物固氮等。
人类的活动也是水环境中氮的重要来源,主要包括未处理或处理过的城市生活和工业废水、各种浸滤液和地表径流等。
人工合成的化学肥料是水体中氮营养元素的主要来源,大量未被农作物利用的氮化合物绝大部分被农田排水和地表径流带入地下水和地表水中。
随着石油、化工、食品和制药等工业的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污水和垃圾渗滤液中氨氮的含量急剧上升。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含氮污染物的任意排放给环境造成了较大的危害。
氮在废水中以**态氮、氨态氮(NH4+-N)、硝态氮(NO3--N)以及亚硝态氮(NO2--N)等多种形式存在,而氨态氮是较主要的存在形式之一。
废水中的氨氮是指以游离氨和离子铵形式存在的氮,主要来源于生活污水中含氮**物的分解,焦化、合成氨等工业废水,以及农田排水等。氨氮污染源多,排放量大,并且排放的浓度变化大。
2、 氨氮废水的危害
水环境中存在过量的氨氮会造成多方面的有害影响:
(1)由于NH4+-N的氧化,会造成水体中溶解氧浓度降低,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水质下降,对水生动植物的生存造成影响。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废水中所含的**氮将会转化成NH4+-N,NH4+-N是还原力较强的无机氮形态,会进一步转化成NO2--N和NO3--N。根据生化反应计量关系,1gNH4+-N氧化成NO2--N消耗氧气3.43 g,氧化成NO3--N耗氧4.57g。
(2)水中氮素含量太多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进而造成一系列的严重后果。由于氮的存在,致使光合微生物(大多数为藻类)的数量增加,即水体发生富营养化现象,结果造成:堵塞滤池,造成滤池运转周期缩短,从而增加了水处理的费用;妨碍水上运动;藻类代谢的较终产物可产生引起有色度和味道的化合物;由于蓝-绿藻类产生的毒素,家畜损伤,鱼类死亡;由于藻类的腐烂,使水体中出现氧亏现象。
(3)水中的NO2--N和NO3--N对人和水生生物有较大的危害作用。长期饮用NO3--N含量**过10mg/L的水,会发生高铁血红蛋白症,当血液中高铁血红蛋白含量达到70mg/L,即发生窒息。水中的NO2--N和胺作用会生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三致”物质。NH4+-N和氯反应会生成氯胺,氯胺的消毒作用比自由氯小,因此当有NH4+-N存在时,水处理厂将需要更大的加氯量,从而增加处理成本。近年来,含氨氮废水随意排放造成的人畜饮水困难甚至中毒事件时有发生,我国长江、淮河、钱塘江、四川沱江等流域都有过相关报道,相应地区曾出现过诸如蓝藻污染导致数百万居民生活饮水困难,以及相关水域受到了“牵连”等重大事件,因此去除废水中的氨氮已成为环境工作者研究的热点之一。